什么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的在世观,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中国古代社会现象自然而然的反映。天人合一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易经》:“与天地参”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作用之重要性。天人合一思想的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的,《庄子·达生》:“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道出世间的万物都是天和地的子孙。《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说明与天道保持合一就是人道。后来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并发展为在世体系,进而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北宋张载正式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说法,并将其发展为哲学观。明朝的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为“知行合一”。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是指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敬天即所以爱人,爱民即所以尊天。所谓天人合一,包含了天定胜人与人定胜天两种观念之间的关系,不偏于天定胜人,也不偏于人定胜天。与西方哲学做比较,中国哲学的归趋是人与天合,而西方哲学的归趋是人与天分。所以,中国哲学用人生观察宇宙,使人与天合而为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天道贯通人事,正性命以明道德、修身之原,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在儒家看来,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具有天赋的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法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法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禅宗看来,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了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禅宗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
在道家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为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解释纷纭,莫衷一是。钱老说:‘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我的补充明确地说,‘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
总之,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比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不像西方人那么讲求自我,有独立和冒险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蕴涵了事物的矛盾变化以及反应进程与指向的观察工具、思维模式等价值和成就体系。天与人各代表了万物矛盾间的两个方面,即内与外、大与小、静与动、进与退、动力与阻力、被动与主动、思想与物质等要素。我们用天和人来代表万事万物中的矛盾,其主要原因是,如无人,一切矛盾运动均无法觉察;如无天,一切矛盾运动均失去产生的载体。唯有人可以运用万物的矛盾,唯有天可以给人运用矛盾的资源!总之,以天与人作为宇宙万物矛盾运动的代表,才能最透彻地表现天地变迁的原貌和功用。天人合一的根本表述:天与人是世间万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一对矛盾,天代表物质环境,人代表调适物质资源的思想主体,合是矛盾间的形式转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属性。(以上完全是前辈对天人合一的解读)
与西方二分法的世界观认为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作用与反作用是对立的关系不同的是,中国哲学一分法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认为:宇宙间最大的系统是道,道下面有三才:天道、地道和人道。天有天之道,天之道乃“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讲:天道是阴阳之道,是指时间和空间上的变换规律;地道是刚柔之道,是指地球上的无机物和有机物(植物和动物)以及人的躯体上的组构机制;人道是仁义之道,是指人类的知、情、意和行等方面的取向和共通模式及其子系统(如图11所示)。